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出现很大变化。外出就餐、点叫外卖,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常态选择。餐饮业的食品安全也因此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尽管当前预制菜的定义仍有争议,但“西贝事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对餐厅使用预制菜信息不透明的担忧。
其实,中央厨房和预制技术是餐饮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行业发展看,预制菜的生产流程(如配方、火候、调味)由中央厨房统一控制,确保了不同门店、不同批次产品的品质稳定,符合餐饮连锁化的核心要求;标准化的预制菜让餐饮企业无需担心“口味变化”的问题,可快速复制门店,实现规模化扩张(2024年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营收占比达35%,较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从监管看,中央厨房的集中加工模式让监管者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与居家准备餐食不同,餐厅和食堂的后厨对消费者而言是陌生的,不可控的,不透明的,甚至是天然不信任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社会心理,也因此需要餐饮业和监管者充分理解消费者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的担忧情绪。事实上,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监管部门已经推出了很多创新举措,比如在常规食品抽检的基础上,推动餐饮企业“明厨亮灶”,增加餐饮制作的透明度;再比如,对外卖企业的监管推出“互联网+明厨亮灶”,点外卖的时候也可以看到餐饮企业的真实面貌;还如“你点我检”等惠民服务,消费者担忧什么,监管者就抽检什么,成都食品安全监管的“督哥”就因此收获了很多社交媒体的铁粉。
当然,预制菜的发展也面临着“标准不完善”“消费者信任度低”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其本质缺陷,而是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成长烦恼”。一方面,餐饮企业应标准化公示预制菜信息:在菜单上标注“预制菜”标识,公示其生产厂家、保质期及添加剂清单;另一方面,监管者应推动监管方式创新:例如将“互联网+明厨亮灶”延伸至中央厨房,并完善《预制菜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同时,也呼吁和鼓励科普专家们能够针对餐饮业发展出的新技术、新手段多做一些科普,让老百姓吃个明白。
产业层面,预制菜推动了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升级;餐饮行业层面,它实现了效率革命与规模扩张;消费者层面,它满足了多元需求与生活便利;食品安全层面,它推动了流程规范与意识提升。这些价值的核心,是预制菜在“效率”与“品质”之间找到了平衡——它既解决了现代社会“时间稀缺”的痛点,又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保障了食品的安全与品质。我们期待,餐饮业和消费者能够更多地看见彼此,产生更多的对话,碰撞出更多的办法,让我们的城市不仅充满烟火气,也让人感到安心和温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院双聘副教授,清华大学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助理 苏婧)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