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服饰美容——品牌及品质

2015-11-25 admin
品牌即品质——2014国际钻石珠宝行业高峰论坛观点集粹

本刊记者 王海琳/文
 
       2014年11月,随着“2014中国国际珠宝展”在北京的隆重举行,不少围绕珠宝行业发展话题的论坛相继举办。其中,由比利时欧洲质标同盟(European Quality Circle,EQC)主办的“2014年国际钻石珠宝行业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内外人士的参与和关注。
       本次论坛以“品牌即品质”为主题,参会嘉宾针对国际钻石珠宝市场现状及最新趋势,欧洲珠宝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和新锐设计以及中国传统珠宝技艺的历史传承和中西合璧的设计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研讨。
 
欧洲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比利时钻石行业代表、欧洲质标同盟主席Eyal ATZMON在论坛上就国际钻石市场现状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市场趋势。他认为,当前国际钻石市场虽然受国际珠宝消费下滑的影响,但价格整体仍然有所上升,特别是钻石资源的国际垄断和稀缺性,令未来5年特别是大钻和彩钻市场仍然可以期待综合价格的稳步上升。
       来自欧洲的钻石珠宝企业在分享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和新锐设计时都纷纷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珠宝消费市场。
       来自比利时的Casa Gi珠宝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从2014年开始尝试在中国大陆运营品牌,并在深圳开了第一家精品店。“近年中国消费者的收入和品位都有较大提高,他们不仅关注国际大牌,也开始关注个性、小众的品牌,这对于Casa Gi这样专注于设计和个性化的高端而小众的珠宝品牌而言是一个机遇。虽然目前深圳旗舰店的业绩还不算出色,我们也正在调整经营策略,但是我们对未来非常有信心。”CasaGi公司CEO Stefen Leemans告诉记者。
       同样来自比利时的Van Den Bosch & Van Ranst(梵宝琅仕,简称VDB)的CEO Marnix Jenssens重点强调了技术创新在欧洲珠宝行业及本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荷比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顶尖的婚戒生产商,梵宝琅仕长期致力于研究并应用高科技术和设备生产高质量婚戒。VDB在生产中保持24小时不间断,新的原型机设计、个性化定制和研发以及更少的人工操作,都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Marnix Jenssens表示,VDB在制作珠宝时不需要很多模具,就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并且能够保证品质的始终如一,他坚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喜欢VDB的珠宝。
 
认同探索多种销售模式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创建新型的销售模式也一直是钻石珠宝企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法国现存历史较悠久的独立家族珠宝企业和较大的珠宝生产和零售集团——MATY珠宝集团的总裁Laruent Maucort,总结了欧洲珠宝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经验,同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管理企业的心得体会。
       “MATY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邮购服务,1999年开始网售,目前25%的业务来自网上销售”。“网上卖珠宝,要求消费者对你有信心。因为消费者看不到你,而珠宝又是很贵重的商品。因此如何继承传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非常重要。”Laruent Maucort说,MATY在法国有35家店,拥有250万的客户,遍布高、中、低各个消费阶层,并成立了首家网络营销店,“MATY一直以来十分看重客户关系的维护,物流和送货都必须保证快捷和安全。”
      深圳爱迪尔珠宝董事长苏日明则从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前景探讨、发展定位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珠宝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中国珠宝企业的发展新思路。其中渠道拓展、5种零售模式(传统专卖店、传统商场岛柜、电子商务、珠宝大卖场和高端珠宝会所)等思路引起了众多行业内人士的共鸣。
 
光大中国传统珠宝技艺
       论坛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昭仪翠屋的白静宜大师就中国传统珠宝技艺——“花丝镶嵌”的历史传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中国珠宝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必须传承下去,但同时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到载体进行发扬光大。
       雪莉珠宝CEO张雪莉女士展示了其珐琅与中国工艺结合的精美作品,并表示中国珠宝发展应该紧跟时代脉搏,吸取西方先进的经验技术,并结合本土市场需求特点,赋予珠宝作品深刻的内涵,从而打破传统束缚,突破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本次论坛围绕国际和国内珠宝行业发展现状所进行的深入探讨,以及对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和新锐技术的引进学习,对于提升中国珠宝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珠宝行业技术创新和增加珠宝设计的多样化将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也为中欧珠宝企业的深入交流拉开了序幕,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珠宝行业健康向上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