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数码家电——互联网电视路在何方

2015-11-19 admin
互联网电视 路在何方
 
司马宁/文

 
       近期,乐视、小米、酷开等品牌纷纷推出旗下的互联网电视新品,并将产品价格不断拉至新低,新一轮价格战持续打响。
       然而,不断下探的价格能否让互联网电视重新赢得消费者?“传统电视企业、新兴互联网品牌,各有优缺点。互联网电视将有一轮洗牌,传统企业有制造优势,而互联网品牌有互联网运营经验,谁能更快地弥补短板,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电视竞争激烈,单纯靠价格战根本无法盈利,通过内容盈利才是生存之道。
 
互联网电视纷争再起
       10月19日,小米以小米电视3为主的系列产品召开新闻发布会,不改小米擅长的低价杀入战术,雷军这次抛出了60英寸(1英寸=2.54厘米,后同)4K电视4999元的价格;而在此前,乐视也推出第三代电视产品,同时提出“低于量产成本定价,生态补贴硬件,全线击破行业价格底线”的口号,售价从1699元到8499元不等;创维酷开发布新一代产品酷开A43,售价1999元;更有甚者,PPTV更是打出了55英寸4K电视2799的价格。
       高成本的大屏彩电,价格不断创下新低,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显露出蔓延的趋势。尽管部分市场人士仍认为,互联网企业的“以生态养硬件”模式只是镜花水月,但传统家电企业仍被动地卷入了价格战,且纷纷开始迈入互联网。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各家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拼杀,但其共同的尴尬在于,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厂商,都仍未能跳出企业专利技术有限、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互联网电视杀入市场靠的是超低价,传统彩电企业的产品无法在价格上与之匹敌,只能自己推出互联网电视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但随着市场上互联网电视品牌越来越多,低价竞争也无法再度赢得市场,内容自然成为互联网电视品牌竞争的重点。”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
而目前互联网电视中,内容最有优势的当属乐视电视,“乐视最初做的就是视频网站,之前用低价购买了大量影视版权,成为互联网电视重点关注和竞        争的对象也不足为奇,就像国内做手机总是要拿小米说事儿一样,企业都是为了博取关注度抢夺市场”。陆刃波表示,互联网电视竞争如此激烈,主要跟近几年萎靡的电视市场有直接关系。
       咨询机构中怡康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彩电销量同比下降。国庆节前后的两周里,国内彩电零售量373万台,同比下降近7%,但线上渠道占比逆势提升,从2014年的10.9%增加至今年的17%。根据中怡康的预测,今年国内彩电零售量预计为4410万台,同比下降1.1%。
       据了解,自2012年家电下乡补贴和节能补贴结束,彩电市场就进入了寒冬期。2013年,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又以低价杀入市场,传统彩电企业不得已陆续转型,创维、长虹、海信等纷纷推出互联网电视品牌,加入到市场竞争中。陆刃波表示,新的互联网品牌还在不断涌入电视领域,如最近出现的风行电视、微鲸电视等,在萎靡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电视的竞争可想而知。
 
融合大势下贴身肉搏
       近年来,互联网电视的价格可谓一低再低,有人甚至感慨“像白送一样”。今年第五届中国家电网购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3年内电视机平均尺寸分别提高到37英寸、40英寸、42英寸,而单价分别为3479元、3576元、3456元。
       “屏幕在变大,价格却几乎没有改变,甚至还有所降低,不能不说电视的低价战近几年打得太惨烈,而其中尤以互联网电视最甚。”业内人士表示。
        而互联网电视品牌在打价格战的同时,部分企业一直标榜不靠硬件赚钱而靠内容赚钱,未来以软件补贴硬件的模式将成为主流。乐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乐视电视开机和关机广告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
       但即使如此,依然挡不住互联网电视连年的亏损。以乐视超级电视为例,其销量近两年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乐视电视分别卖出30万台和150万台。但根据财报,2013年乐视致新(乐视网运营“超级电视”产品的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营业亏损6816万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营业亏损5亿元,2015年上半年净亏损2.86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尽管互联网电视品牌增速迅猛,但目前这类企业产品的品质仍低于传统彩电制造企业的产品,问题就在于硬件的专利技术积累,以及研发和制造能力。如果传统企业需要补上内容和生态的一课,硬件则是互联网电视不得不过的门槛。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现在电视在硬件和内容上都有趋同的趋势。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传统家电企业生产能力强,但研发能力弱。而互联网企业专注打价格战、营造互联生态圈模式,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都是找代工厂生产,这也导致硬件同质化,没有自己的产品。”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认为,走轻资产模式的互联网企业,短期内不会自建工厂弥补短板。目前互联网企业普遍的销量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建厂。
       在电视整体大盘中,互联网电视尽管获得很大关注,但实际销量仍旧只是很小的一块。而要提升销量,对于起家于线上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线下渠道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乐视电视去年150万台的销量中,仅仅50万台是通过线上销售,其余都是通过线下实体店。”刘步尘认为,如果单是线上渠道支撑不了150万台的销量。互联网企业及传统企业,拥抱对方的渠道是个趋势。
       尽管起步相对晚,但不少业内人士仍看好小米电视的发展前景。中投顾问家电行业研究员任敏琪指出,小米电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性价比较高、硬件配置优势凸显、扩展及配件环节竞争力较强。但与此同时,小米的销售渠道较窄,而且配送范围较小。与此同时,一向走口碑经济的小米,目前电视产品用户与靠手机积累起来的一批“米粉”有较大重合,未来则需要进一步外扩用户范围。
 
以内容盈利将成趋势
       尽管目前互联网电视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但业内对互联网电视仍充满希望,未来互联网电视乃至整个智能电视最后都将依靠内容来盈利。
       乐视强调软件补贴硬件,在所有电视企业中第一个提出全产业链架构的生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致使其终端亏损,其他利润目前尚不足以弥补该亏损。但目前来看乐视电视销量呈现激增状态,当其销售规模越来越大、终端用户越来越多时,双方在盈亏上达到一定平衡点,超越这个点就能形成盈利。陆刃波认为,现在互联网电视虽然品牌众多,但市场规模不大,目前没有一家互联网电视的年销量能达到300万台,而传统彩电的年销量动辄上千万台。“没有规模,就难言模式,因此短期内互联网电视靠内容赚钱不太可能,但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家电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互联网电视依靠内容盈利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但他认为,当互联网电视将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出来后,靠内容盈利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刚开始用户都是免费使用,但当用户习惯之后,肯定是愿意为此付费的,互联网电视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商业模式的优化及重构,而后者则是替代旧的商业模式,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洪仕斌认为,互联网电视行业未来也会面临洗牌,经过整合,行业变成“数一数二”的竞争,也就是只有一两家实力强的品牌参与竞争,多数品牌或者不敌惨烈竞争消失掉,或者和其他品牌联手共同御敌,就像美团和大众点评一样,这是迟早的事。

互联网电视推荐

小米电视3
       采用60英寸原装LG真4K屏,标配独立电视音响,全金属机身,最薄处仅11.6mm,最厚处比上一代减少26%,独创MiPort接口,只需一根线就可连接主机和屏幕。可提供iCNTV、GITV、芒果TV和华数TV等4家的节目内容。
       由于创造性采用主机和屏幕的分体式设计,无需换屏就可使家中现有电视与小米电视3保持一致。

乐视第三代超级互联网电视
       乐视在今年9月推出三大旗舰6款第三代超级互联网电视——Max65/X55Pro/X55/X50/X43/X40。
       以Max65为例,拥有65英寸大屏,采用业界顶级IPS屏幕,加覆3M公司专利溢彩增亮膜,可增加屏幕透光性30%、实现节能37%,同时画面增亮一倍,并获得了178度的全视角;配备全新的乐视第三代智能遥控器,除了语音与触控操作外,还加入了更为方便的数字键盘快速选择内容。

长虹超薄曲面CHiQ电视
       10月16日,长虹在其最新发布的超薄曲面CHiQ电视Q2EU中革命性地载入了“看电视赚钱”功能区,用户通过观看、操作电视,收集积分换钱。
       只要每天开机、观看视频就可以获得积分。此外,下载游戏、安装应用也能获取积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CHiQ电视参与完成长虹、腾讯视频、欢网、爱游戏等不定期发布的任务活动,可获得更多积分,最终或可换购享受1年腾讯视频好莱坞会员服务、爱奇艺黄金套餐或者芒果TV会员服务。

酷开互联网电视A55
       酷开今年发布的互联网电视A55旗舰版配置3款遥控器,分别对应老年人、年轻人和儿童。其中,老年人遥控器字体大、按键硬朗,年轻人遥控器身材修长、按键舒适,小魔侠遥控器则非常可爱且吸引人。A55延续了4K清晰度,通过整合GITV,在内容上达到了高水准。

海信VIDAA 3电视系统
       海信推出的“VIDAA 3”电视系统,让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切换应用等只需0.1秒。另外,VIDAA 3联合华数传媒、未来电视等牌照方资源搭建了32万小时在线片库资源。其中,片库中高清片源(720P及以上)占比70%以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用好电视、看好片的需求。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