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选购扫地机器人要关注三大功能

2022-05-29 李岳洪
智能避障能力
在使用过程中,很多用户都会发现多数扫地机器人的避障能力,以及避障能力所影响到的清洁效率往往参差不齐,有的扫地机器人经常会被地面上的障碍挡住,或者因为路线规划的有问题而在桌椅板凳下无脑乱撞,影响扫地效率。 
目前,扫地机器人应用的避障技术主要有3D结构光避障、单目视觉避障、双目视觉避障、激光雷达避障、3D TOF(三维红外线传感技术)避障等,然而目前的主流技术在避障距离、避障效果、开发难度和硬件成本方面各有一定缺陷。 
 
路径规划能力
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其作业任务是清扫房间,其路径规划需满足3个指标:遍历性、重复性和智能性。遍历性是指扫地机器人运动轨迹需要最大程度地遍布所有可达空间,反映的是扫地机器人的工作质量即清扫覆盖面问题。重复性是指扫地机器人的行走路线应尽量避免重复,反映的是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问题。智能性是指扫地机器人在遇困时智能识别脱困路径,实现自主脱困。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首先需要识别障碍物,在识别障碍物基础上进行路径规划。目前路径规划已经从随机碰撞进入到全局智能规划时代,主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路径规划、基于遗传算法的路径规划等,然而以上算法均具有一定的缺陷,无法完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部分学者尝试将遗传算法与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进行路径规划,但面对复杂的使用环境,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与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扫地机器人路径规划能力有待加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边角清理困难、重复清扫、部分地方清理不到、经常卡住等问题。同时,脱困能力非常有限,地面上的线缆和长发都有可能让扫地机器人在工作时被意外缠住而动弹不得,导致耗尽电量、中断清扫,等待用户“解救”。 
 
地面清洁效果
扫地机器人作为“懒人经济”的代表产品,其初衷就是解放人力,实现自动清洁。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下沉市场扫地机器人消费行为报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扫地机器人清洁效果有限,用户往往需要将扫地机器人与其他清洁设备配套使用,仍需用户进行二次手动清洁,其中三线城市中64%用户表示需要将其与吸尘器配套使用,49%的用户表示需要与拖把/墩布配套使用,46%的用户表示需要与扫帚配套使用,40%的用户表示需要与抹布配套使用。 
扫地机器人清洁效果不到位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吸力不足导致大颗粒污物无法被清扫;二是难以识别地面污物的类别,因而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扫;三是难以识别清理地面的效果,因而无法保证清扫效果并给出清洁评价。 
部分洗拖一体的扫地机器人可以清理少量的湿污渍和干污渍。拖地效果主要取决于拖布与地面的摩擦力、作用时间以及拖地策略。摩擦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拖得越干净。当拖布脏的时候,要能自动回去基站清洗,否则将造成二次污染。不建议用扫地机器人清理顽固污渍,如果酱油滴到地面上,还是尽量人工用布擦拭为好。 
此外,现有国家标准测试方式是在20平方米的单房间中,模拟家庭的客厅,摆放沙发、桌子、椅子、食品柜、灯等物品,使扫地机器人在其中运行不超过30分钟,比较清洁后所覆盖的面积与规定区域的面积比例。 
对于房屋中的墙角、狭小缝隙等卫生死角,虽是用户迫切希望通过机器清扫解放人力的地方,却也是机器无法触达的地方。不同形状的、不同材质、不同高度的门槛,例如形状有圆弧形门槛、圆柱形门槛、矩形门槛等家居场景,以及一些家居中沙发底、门缝、特殊墙角、电线、长头发、风扇底座和灯座等场景,都可能会限制扫地机器人的移动。
在实际使用中,扫地机器人底部和尘盒都会积攒各种灰尘、细菌等杂物,边刷、滚刷等会被各类毛发缠绕,如不定期清理,会使机身变脏,影响清扫效果和美观,并滋生细菌,不仅会产生异味,甚至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扫地机器人的定期清理、保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扫地机器人的大部分部件都存在清洗不便、清洗不到位的问题,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
 
Tips 产品水平到达的标准要求
1、考虑安全性 
需满足以下标准要求: 
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706.7-201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真空吸尘器和吸水式清洁器具的特殊要求》 
2、考虑电磁辐射影响 
参考如下标准: 
GB4343.1-2018《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1部分:发射》 
GB17625.1-2012《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3、产品性能指标 
QB/T 4833-2015《家用和类似用途清洁机器人》 
GB/T 34454 2017《家用干式清洁机器人性能测试方法》
 
作者单位: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