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养成护肤好习惯和色斑Say Byebye

2017-06-01 admin
养成护肤好习惯和色斑Say Byebye
Apple/文
 
      色斑,是指和皮肤周围颜色不同的斑点,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的皮肤疾病,包括雀斑、黑斑、黄褐斑和老年斑等。多发于面颊和前额部位,日晒后一般会加重。
 
      色斑的分类
      黑斑 紫外线照射是造成黑斑的头号杀手,一般人晒太阳所引起的黑色素沉积会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掉,但有些人新陈代谢较慢或年纪较大而留下黑色素,形成黑斑。
      此外,使用过期或劣质化妆品导致的金属物质中毒,如铅、汞、砷中毒等。皮肤外伤时,有粉尘、墨水等异物嵌入伤口,或使用碘酒、紫药水等,这些都容易形成黑斑。
      雀斑 遗传因素是雀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遗传自父母,有可能是隔代遗传。一般来说,雀斑大多出现于皮肤较白的部位,常在幼儿时出现,多见于青少年面、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点,且对称分布。一般春夏加重,秋冬变浅。
      黄褐斑 是由于组织细胞间的微细循环受淤阻,细胞溶解死亡,黑色素增多形成色斑沉着所造成的。由于脸部的表皮层最薄,毛细血管丰富,因而最易形成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部位主要在表层基底层,黑色素颗粒明显增多。较为严重者真皮层的噬黑素细胞内也有较多黑色素,与正常人相比,色素细胞的数目、黑色素形成速度以及黑色素颗粒的活性都有不同的增长。黄褐斑一种后天性局限性色素增多疾病,是女性最为常见的皮肤病,尤其是怀孕2~5个月的女性,常被称为蝴蝶斑、妊娠斑等。
      妊娠色斑 妊娠色斑其实和妊娠纹出现的原理一样,都是由于孕期的特殊生理状况——怀孕期间荷尔蒙的变化会促使体内黑色素暂时增加。分娩几个月后,孕期色素沉着的部位很可能渐渐褪色,皮肤能够恢复正常的颜色。不过,有些女性的妊娠斑并不会完全消失。
 
      造成色斑的主要因素
      紫外线 紫外线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引起色斑的直接病因,虽然紫外线照射后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引起色斑加深,但这种色泽的加深是全面部的,并不仅仅是加深有色斑的区域。此外,由紫外线造成的色斑加重,在日晒情况好转之后整个面部的肤色包括色斑会恢复到照射前的状态。一般来说,老年斑的发病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但这是基于数年甚至几十年的照射积累而产生的光老化作用的结果。
      心理压力 有人认为精神压力会造成色斑的加重,但目前还没有可靠的依据。精神压力会对高级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但并不会直接引起皮肤色泽加深。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个体处于过高的精神压力时,会出现睡眠不好、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现象,从而造成了面部肤色暗淡和原有的色斑加深。
      年龄 除了先天性的色斑以外,大多数色斑都是在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先天性的咖啡牛奶斑、雀斑和太田痣出现的年龄比较早,黄褐斑、老年斑出现的较晚,而且往往要经过多年的逐渐积累才会慢慢变得明显而影响容貌。
      肤质 和其他疾病比较起来,肤质和色斑的关系更加密切,有些肤质比较容易产生色斑,但易长色斑的肤质并不是所有的色斑都容易出现,只是容易出现某种特定的色斑。以雀斑为例,大多数雀斑患者的肤质是白皙干燥皮肤。
 
      阻击色斑重在预防
      色斑一旦形成,想要去除并不容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护理皮肤,是阻止色斑形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注重睡眠与饮食 睡眠和饮食对皮肤再生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睡眠,哪怕闭目养神10分钟都有良好的作用。同时,皮肤只有在不缺氧、不缺水的情况下,才会光彩照人,因此要多喝水,多吃水果,一些食物如鸡蛋和瘦肉中的优质蛋白质对皮肤的光滑细腻也有很大的帮助。
      适当补充糖分 夏季应适当补充糖分,由于肝、肾、脾等脏器都需要糖来进行身体机能的运转,这些身体器官健康的人,一般都会头发黝黑,肤色红润。
      重视防晒 因为皱纹和斑点大部分是因为皮肤老化引起的,所以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进行防晒,帽子、遮阳伞、防晒护肤品都是好帮手。值得提醒的是, 即使不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也需要使用防晒系数(spf)很高的防晒品。
      每天按摩5分钟 按摩有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每次约5分钟,按摩不要太用力,动作要轻柔,节奏要快。如果按摩过度的话会加速肌肤老化,甚至产生色斑。
      食醋洗脸 洗脸时,在水中加1~2汤匙的食醋,有减轻色素沉着的效果。
      调节情绪 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还应保持均衡的营养,注意各种维生素均衡摄入。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